“半個圣人”背后的“韌功夫”——讀《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》有感 | |
| |
在讀這本書前,曾國藩在我印象里幾乎是一個被風化為歷史標簽的人物。接觸過的寫曾國藩的作品不少,但十有八九卻是“成功學”一類,諸如“曾國藩逆襲記”“成功秘訣”“治軍與治家”等泛泛主題。余下十之一二,大多僅從政治、思想或者軍事等拔高的角度去“概述”曾國藩,不免有些落入俗套的“固化”模式。 而此書,用細節構建了一個立體的曾國藩,讓我看到了這個被束之高閣的傳奇人物的平實可愛的一面。 通過“細節”,我在閱讀中完成兩個維度的“透視”:一是對曾國藩心態發展的“透視”,二是對清末社會的“透視”。 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、理學家或戰略家,他首先是一個人,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,是一個終生糾結和矛盾的人,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。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,我可以切身感受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疑與堅定、偏執與圓融、憨樸與干練,更深入地剖析他的“天理”與“人欲”,更切實地領略他的人格和魅力。并通過曾國藩,更為直觀地了解晚清的政治與社會。 在書中,我們可以讀到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狀態,可以窺見這個傳統社會“最后一個圣人”在隱秘的角落呈現出的“真誠”與“虛偽”,更可以直接體察到清代京官薪酬體系對官員行為的多方面影響??梢哉f,通過曾國藩這一個例,我們獲得了觀察清代行政及財政體系運行過程的特殊斷面。因此,這本書的閱讀過程,也是研習晚清政治社會史的過程。 讀罷全書,讓我最受觸動的地方是烙印在曾國藩身上的“勤”與“恒”。他并非天才,也不好高騖遠,僅是遵循“實事求是”的宗旨,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,而勉而行。他曾受盡困厄,但愈挫愈勇,在那個時代的疾風驟雨里磋磨心性,使這一階層擁有自己獨立的身份。創立湘軍、平定太平天國、發起洋務運動、創立“湘鄉派”…… 雖深嵌在舊體制核心,他卻以一種窮根究底的執拗,為這行將就木的晚清增補生機。 曾國藩曾說,決定成敗的,不在高處,在洼處;不在隆處,在平處,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處,耐得住煩。這句話曾給予處于低谷時期的我莫大助力。從初出茅廬的“不服”,到左支右絀的“臣服”、到百味淺嘗的“潛心蟄伏”,再到挫而后勇的“令人嘆服”…… 他終其一生自律、自省、自新甚至自苛的堅忍,或許也將成為灌溉我個人意志的養料。 掩卷時已至傍晚,天光被項目部周邊的連山遮住了大半,余暉卻穿破云層折射出迎接翌日破曉的希冀。我想,于有志者而言,坎坷恰是動力,打擊亦是幫助。難熬時,咬緊牙關,把眼前的陡坡翻過去,山的那頭或許不是花團錦簇的伊甸園,但一定是枯木逢春的綠洲。 | 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